我國的城市雕塑是伴隨著城市化歷史進程興起和發展的產物。特定歷史的階段性既是特色又是限定,不可避免投射到城市雕塑發展的種種現象之中。長期以來人們對城市雕塑多強調其“美化”作用,理解為錦上添花的“畫龍點睛”,以至被歸屬于“城市形象”的認識范疇。始終有一怪圈在城市雕塑發展中并在,如需提升城市形象時,城市雕塑應運而起,反之城市雕塑必遭遇直接沖擊。探究因人而宜,隨風而動,忽高忽低的原因,其實質是處于“溫飽型”社會發展階段,以滿足物質需求為前提的“硬件建設”,顯然重要于僅起到“裝點”或“美化”作用的城市雕塑。由“硬件建設”向軟件建設的轉型,是溫飽型社會向小康型社會遞進的重要表征。城市雕塑從可有可無的城市附庸者,將轉變為城市文化的體現者。城市雕塑自身價值不僅限于審美的功能。作為整個城市的人文環境要素之一,它將使環境更富人文色彩,使區域功能指向更加鮮明,城市文化更為豐富多彩。尤其對文脈的梳理和資源優勢的整合,是城市雕塑更宜體現和實施而優于其他城市構成因素的突顯之處。甚至成為推進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增長點。

不銹鋼中國移動標志雕塑
一座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的標識,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征。20多年來,確有為數不多的優秀城市雕塑作品成為城市標志性作品,但絕大多數原為城市標志性的作品末取得預期的成效。急于求成,或者為價值利益所驅動,使城市雕塑與城市形象直接掛鉤,與美化城市的職能掛鉤,但卻與城市文化保持較大的距離,甚至脫鉤。實際上,城市雕塑不僅是一種城市形象工程,更是一種城市文化工程。城市雕塑的職能屬性更應強調文化功能。每一個城市都有自身的文化優勢,形成自身的地域性特征即城市個性。城市雕塑的內涵和典型形象,凝聚著人文的精神與價值。因突顯人文而使城市有了個性的差異,因彰顯文化而使城市有了歸屬和昭示的力量。

不銹鋼廣場大型抽象龍雕塑
人們居住在城市里,每日每時都親身體驗著這座城市的成長和發展。城市雕塑鮮明而具體的負載著這個城市的歷史傳說和情感追憶,使城市的生命和精神在空間與時間中的顯現。城市雕塑的結構、布局、形象、風格和神韻,將城市功能和景觀美學融為一體,從城市文化的意義上,承載著對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、城市環境軟化和城市文化發展與城市文明的積淀,構成其發展內涵新的物質。